一、什么是猴痘?
猴痘是由猴痘病毒(Monkeypox virus,MPXV)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,是一类以发热、皮疹、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。
(一)传染源来自哪里?
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(非洲松鼠、树松鼠、冈比亚有袋鼠、睡鼠等),灵长类(多种猴类和猿类)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。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。
(二)猴痘是怎样传播的?
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病变渗出物、血液、其它体液,或被感染动物咬(抓)伤而感染。人和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:1.密切接触传播;2.长时间(3小时)近距离(2米以内)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;3.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;4.通过胎盘从孕妇体内传播给胎儿。
(三)哪些人群容易感染?
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,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。因此,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。包括但不限于与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与之有密切接触(包括性接触)的人,包括男男性行为人群;接触猴痘患者或猴痘病毒的卫生工作者;儿童、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。
二、猴痘的临床表现有哪些?
猴痘的发病过程包括潜伏期、前驱期和出痘期。
潜伏期:5至21天,多为6至13天,不具传染性。
前驱期:1至3天,有传染性,体温多在38.5℃以上,可伴头痛、嗜睡、乏力、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。多数患者出现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。淋巴结肿大是猴痘与天花的区别特征。
出痘期:2至4周,皮疹经历从斑疹、丘疹、疱疹、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,多呈离心型分布,出疹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。
三、如何明确诊断治疗?
猴痘确诊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,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对皮疹、疱液、痂皮、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进行检测。需排除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,如水痘、带状疱疹、单纯疱疹、麻疹、登革热等。此外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、疥疮、梅毒和过敏反应等鉴别诊断。
治疗方法:猴痘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以在指定传染病专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、对症支持为主,包括止痛退热、皮疹管理和营养支持等。
四、怎样做好防护?
医务人员:医务人员按照接触+飞沫防护措施:医用防护口罩、防护面屏或护目镜、一次性乳胶手套、一次性隔离衣等,同时做好手卫生和消毒。
普通民众:避免与确诊猴痘患者发生密切接触,若意外接触,应用肥皂水或使用含酒精的“快速手消”消毒双手。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,应及时主动就诊。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,如啮齿类、灵长类和有袋类动物等。现阶段普通人群不需要进行疫苗接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