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栏专题

专栏专题

专栏专题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栏专题 > 专栏专题
  • 【网络安全】速速自查,这些习惯正让你的个人信息“裸奔”

  • 来源: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5/11/10   点击:1506次

个人信息泄露的高危行为自查清单

一、社交平台过度分享

晒证件票据:发布火车票、机票、登机牌、家门钥匙、车牌等,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或图像识别技术窃取隐私。

暴露位置信息:实时定位或带位置标记的照片会暴露住址,增加安全风险。

开箱视频泄露快递单:未处理的快递单可能显示姓名、电话,被黑产收集利用。

二、网络使用隐患

随意连接公共WiFi:黑客可通过虚假WiFi窃取账号密码、银行卡信息,建议优先使用手机流量并核实网络名称。

点击陌生链接/扫码:钓鱼网站可能诱导输入验证码或银行卡号,导致盗刷。

密码重复使用:同一密码注册多个账号,一旦某平台泄露,所有账户均面临风险。

APP索权“秒同意”:安装APP时习惯直接点击“允许所有权限”,导致敏感信息完全暴露。安装时关闭非必要权限,定期清理闲置APP的敏感权限,对要求“麦克风/摄像头常开”的APP保持警惕。

使用弱密码或同一密码:用简单密码或各平台用同一密码,一旦某个平台数据泄露,所有账号都可能被攻击。不同平台设置不同密码,重要账户开启双重验证,定期修改密码。

不更新系统和软件:电脑、手机等设备不及时更新系统和软件,存在漏洞,易被黑客攻击。要及时更新系统和软件到最新版本,打上安全补丁。

三、敏感信息管理疏漏

证件照片存储不当:身份证、护照等证件照片若未加密保存,易被非法获取。

老人儿童信息暴露:公开老人、孩子的照片及姓名可能被用于诈骗或违法活动。

他人隐私未经授权发布:擅自分享他人信息可能侵犯隐私权。

参与不明网络活动:随意在网上参与小测试、小调查等,可能被收集个人信息。不随意参与不明网络活动,不轻易在非正规活动平台填写真实个人信息。

纸质资料方面随意丢弃快递单、车票等:快递单上的电话、地址,车票上的个人信息等,若随意丢弃,可能被黑产收集。妥善处置快递单、车票、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,废弃时要妥善处理。

不核实身份信息:接到自称“客服”“公检法”的电话,未通过官方渠道二次确认就提供个人信息。遇事先核实,不轻易向外提供手机收到的验证码。

防护建议

定期检查隐私设置:关闭非必要的位置共享,限制朋友圈可见范围。

重要账户启用双重验证:如网银、邮箱等。

遇可疑信息先核实:自称客服公检法的电话需通过官方渠道确认。

个人信息安全需日常警惕,避免因小疏忽酿成大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