护理科普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护理中心 > 护理科普
  • 护士须具备的意识和思维

  • 来源: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2/09/07   点击:5031次

人类的优越性,在于其思考能力,亦因此,能独立及正确地思考是人类不可或缺的。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,在日常临床护理实践中,应积极思考,而这种思考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,以及对专科知识掌握。在护理工作中,更应该跳出常规思维去思考,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急危重症护理新思维与新理念。

“预则立”的护理意识

急危重症特点之一是病情变化急骤,故预见性护理很重要。如饮酒后猝死的原因至少有13 种;作为一名临床护士,只有了解这些猝死机制,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、预见性的护理;

风险预判意识

预判护理工作的风险十分重要,主要包括护理操作的风险和护患关系的风险,其中护理操作的风险容易被忽略。例如翻身,至少有7种机制可造成病人“翻身即亡”;颈椎损伤,迷走神经反射(胸腹心包腔液体的移动,诱发胸腹膜反射),痰液移动造成窒息,颅内压力变化促发脑疝,心脏肿瘤等心血管内物质的移动导致心脏流出道梗阻,下肢栓子移动导致肺栓塞,血气胸时纵隔摆动等,即翻身可有七种“死法”,护理病人时应注意。

“知其所以然”的护理思维

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,不但要知道“如何做”,还必须要知道“为什么这样做”。应转变护理的思维方式,以病理生理为导向,并注意思维的逻辑性。

下面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:

1、急性心肌梗死时恶心呕吐的护理

(1)思维: 对临床诊断中的任何现象,都应从“过去、现在和未来”三个部分来思考,这也是思维逻辑性的充分体现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恶心呕吐,也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。

①过去态:为什么?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?

②现在态:目前怎么办?如何进行监护与护理?

③未来态:有什么后果?怎样预防?

(2)按着上述思路,来解析护理思维过程:

首先,呕吐是迷走神经反射的结果;(过去态)为什么?

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时,由于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,可使病人出现恶心、呕吐。(现在态)怎么办?由于呕吐的机制是迷走神经兴奋,胃肠蠕动功能增强,造成呕吐,此时应针对性用抗迷走神经兴奋类药物,如阿托品或山莨菪碱等。(未来态)何结果?由于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,病人在出现恶心、呕吐的同时,将会出现心动过缓、血压降低等临床征象,此时应加强对病人心电监护的观察,并做好抢救过缓性心律失常的准备。其次,呕吐是交感神经耗竭的结果,呕吐是吗啡等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,呕吐是冠状动脉再通的标志,呕吐是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结果,呕吐是颅压增高的结果,呕吐还是膈肌刺激的结果;病人呕吐可能存在的一些后果还包括: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;②消化液的丢失,消化功能受损;③贲门撕裂;④屏气的影响,腹压增高,胸腔内压增高;⑤对声带及咽部的影响;⑥胃黏膜充血。

 总之,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恶心和呕吐,应至少从上述六、七个方面,进行三个层次的分析,即“过去、现在和未来”,这样才能够完整地、合理地认识这个临床护理问题,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例证。 

2、急性心肌梗死最早的治疗措施 

答案是立即置病人于平卧位。当发现病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时,让病人平卧,是最早期的、重要的治疗措施。人由坐位或立位,变为卧位,此时会出现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下降,血压降低,心率变慢,为保障脑部的供血,平卧位与立位相比,心血管系统做功明显减少,可使心肌耗氧量下降。故对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病人,让病人平卧,通过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的降低,使病人的心肌耗氧量下降,这是心肌梗死早期最好的治疗方法,小动作,大道理,也是护理“知其所以然”的例证。

3、急性心肌梗死吸氧问题

在临床工作中,当发现病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时,让病人平卧,是最早期的、重要的治疗措施。从哲学上讲,看问题的角度不同,对象不同,认识也会出现差异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,医生给予病人治疗的开始节点,则是从吸氧开始的。病人绝不会认为,医生让他躺倒,是一项治疗措施。在病人的眼中,医护人员递给他的吸氧管,才是一根救命稻草。此时,病人感觉医生在开始治疗了,吸氧后,病人的焦虑状态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,可能会明显缓解和下降。故在病人的眼中,吸氧才是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开始。有时在处理一些医疗纠纷中,病人也总是把吸氧作为治疗的开始节点。给氧真的如此重要吗? 实际上多数病人并不缺氧,但给氧后,病人的呼吸困难、焦虑甚至疼痛均能迅速缓解,这主要是安慰作用的结果。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,掌握病人的心理也很重要;一根氧气管可能无效,但可能会明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,这也说明“知其所以然”的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