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室宣教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室导航 > 科室宣教
  • 小小色素痣的长大与“癌变”

  • 来源: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   发布时间:2025/09/09   点击:30次

小小色素痣的长大与“癌变”

痣,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皮肤现象。

可你有没有想过,痣也会长大?

关键长大不怕,怕的是这种身体的暗示你没有意识到!

痣是怎么形成的?

  简单来说,身体上的痣(医学上称为色素痣或痣细胞痣)主要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局部聚集形成的。这些“天选之痣”有些是先天的,而更多痣则是后天的。

  除了遗传因素(父母痣多孩子也容易长,这与IRF4、TERT等特定基因相关),紫外线也是重要诱因——长期暴晒的部位如男性躯干、女性手臂更容易长痣,研究发现坚持防晒的儿童比不防晒者长新痣数量明显减少。

激素波动也会刺激痣的生长,比如青春期、怀孕期或使用激素类药物时,原有痣可能变大变黑甚至新生。
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皮肤损伤或铅笔扎伤可能形成色素残留,此类小黑点通常并非真正的痣细胞痣,但若长期存在或变化,仍需就医鉴别。

此外,某些皮肤病、免疫系统异常或化疗等特殊治疗也可能影响痣的生成,但这类情况相对少见。

什么样的痣有癌变风险?

  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忧,一般带有癌变这种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
当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,就可能演变成「癌王」黑色素瘤,而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是关键。可以通过ABCDE法则可以识别癌变征兆:

A(Asymmetry)不对称——良性痣通常形状对称;

B(Border)边界模糊——边缘呈锯齿状或晕染感;

C(Color)颜色斑驳——出现棕、黑、红、白等混杂色;

D(Diameter)直径超标——超过6mm(铅笔橡皮大小);

E(Evolution)动态变化——短期内的增大、隆起或破溃。

  还需要特别警惕的是特殊部位的痣,如易摩擦部位(手掌、足底、外阴、肛门、生殖器、鼻咽、口腔黏膜、皮带区域等)、经常日晒部位、创伤部位。

以下情况可能提示色素痣存在癌变风险,应尽早就医检查:

1.新发痣:中老年阶段新出现的色素痣。

2.反复感染:痣反复发生感染或炎症。

3.出血倾向:痣无故出血或渗液。

4.持续瘙痒:痣出现异常的持续性痒感。

5.周围异常:痣周围出现炎性红晕或“卫星痣”(大母痣周边伴随小黑点)。

6.毛发脱落:痣上原有毛发突然脱落。

7.表面变化:痣表面潮湿、结痂或糜烂。

8.摩擦或外伤:痣位于手掌、足底、会阴等易受摩擦部位,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癌变。

9.硬结或溃疡:痣中央出现硬块、出血或溃疡。

10.颜色异常:单个痣短期内颜色加深、变色不均或迅速增大,需警惕恶变风险。

  当然,痣若出现体积增大或形态改变,并非均由恶性疾病引起,也可能由良性疾病如毛囊炎、软纤维瘤等导致。但此类良性病变通常具有典型特征,且多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。

可疑痣的正确处理方式

  面对可疑痣,咱们需要科学处理。可遵循「三要三不要」原则:

  要定期用手机拍摄存档,建立皮肤变化档案;要用标尺测量记录大小,观察细微改变;要在季节交替时重点观察颜色,特别是夏季紫外线增强后。

  同时不要自行用药点痣,多数药水点痣存在清除不全风险;不要随意激光祛除,未做皮肤镜评估可能刺激潜在病变,给自身或他人带来不可逆的伤害;不要迷信“面相说”,特殊部位的“吉痣”也需医学判断。

现代医疗一般有三级解决方案:

  低风险稳定痣可每6-12个月观察,高危人群或特殊部位痣建议缩短随访间隔至3-6个月(1级);快速变化者需病理活检2级);高危痣建议整块手术切除并送检3级)。

  当前医院皮肤科配备的皮肤镜、共聚焦显微镜等设备,皮肤镜结合临床评估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,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80%-90%。

大多数痣为良性,但若发现异常变化需警惕。早发现早治疗,健康自然与我们同行。